郝红勋
2020-11-02 | 浏览:
郝红勋,男,1974年3月生,河北工业大学化工931班毕业生。现为天津大学国家工业结晶技术郝研究中心和2011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业结晶、药物分离与精制、功能晶体的设计与开发和高盐废水处理等。曾先后任天津大学方圆工业结晶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访问学者,爱尔兰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高级研究员。担任欧洲工业结晶协会BIWIC、亚洲工业结晶协会ACTS等国际工业结晶组织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欧洲 Marie Curie基金、荷兰自然科基金国际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奖励和教育部科技奖励等评审专家;SCI 期刊Nanomaterials,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等客座编辑。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各类项目7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和产学研重大合作项目等,合同经费2700多万元。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09年),“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09年)等奖项。由于在结晶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于2014年荣获“天津青年科技奖”, 2016年获得“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2020年获得“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200多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8项,已获授权47项,专利“地塞米松磷酸钠的晶型及其结晶制备方法”荣获2015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和2016年“天津市专利金奖”。
在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方面,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晶体科学与工业结晶技术项目已成功推广应用于茴脑、奥美拉唑钠、头孢唑林钠等产品的结晶生产,建立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晶体产品生产线,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推动了我国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提升。上述成果所衍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使我国相关晶体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及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促进了相关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据近不完全统计,上述成果为我国相关企业年均新增产值过7亿元/年,年均新增利润超过2.2亿元/年。作为负责人完成的高盐废水分质结晶及资源化技术已成功推广应用于上海东硕、东华工程科技等公司的废水处理项目,建立了21条高盐废水分质结晶及资源化生产线,年处理高盐废水1200多万吨,减少危废排放近20万吨;近几年为主要完成单位新增收入6亿元,新增利润1亿元,新增税收30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关附件: